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財富價值觀與世代的矛盾

在香港,財富以外的價值觀,彷彿就是一種原罪。而財富至上主義就像是一種神聖,即或不跟從此道,也不可認為另有其他價值觀比它好。

香港奉行資本主義。意思是香港有很多政策是有利於經濟商貿活動,例如自由貿易、低稅率和最少政府干預等。事實上,即或沒有强調資本主義,各種典籍、傳說皆指出華人是最會搵錢的民族,甚至親身接觸多幾個香港人,都可知道「阻人發達,猶如殺人父母」並不只是戲言;而新年又有「恭喜發財」作賀詞,可見華人世界的價值觀就是發達。《五個小孩的校長》當中的補習天王(森美飾),聽到朋友呂慧紅(楊千嬅飾)成為快執笠的幼稚園校長,更有媒體報導,立即想到可以成為一種啅頭,就更想呂校長加入他的補習社。這種把不同事物皆首先從巿場學、經濟學思想的人,在香港可是隨處可見。如呂校長只想小孩有書讀,不想他們長途跋涉這種理想,卻往往被否定、漠視。

香港貧富懸殊。即使如此,貧窮人、學識不高者也希望自己的兒女能過得好一點,往往死慳死抵也要錢給子女讀書,然而,有很多子女受過高等教育後,就發現這世間還有其他的價值觀,例如可持續發展、「真善美」(《人生的意義》,殷海光著)、「香港人優先」等等,再加上了現今的政治環境只會使貧富這樣的困局更催使新一代人投身於財富至上主義以外的價值觀。然而上一代卻不知道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出國留學的子女,眼光放得更遠更大,最後無多受教育的一代無法接受新一代的思維和價值觀,然而卻又無法做到互想尊重和包容,這可說是香港內部矛盾的原因之一。

誠然,金錢可以換成很多不同的東西,但如果儲蓄大大超過自已的所需,「發達」又是否必須的呢?

(另外,有趣的是,有些老一輩的人雖然勸人做份薪高糧準的工,不重視其他產業,但是又恨惡李嘉誠之流賺「駛之不盡」的錢,此等富商可是真正做到借助香港政策和價值的人呢,可見矛盾不只在於人與人之間,自相矛盾也是有的。)

by 白小仙

參考:
香港慨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