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幽默的上帝


最近我在想,人的性情由上帝而來,人有幽默感的話,那上帝必然理解幽默感,甚至上帝本來就帶有幽默感。

也許到生命盡頭上帝再帶你看看自己的一生,其實就是做了很多的傻事,其實是多麼的可笑。

那個就是大家的最終之島 - Laugh Tale。

假如一個有幽默感的人信了上帝而變成純粹紀律的上帝僕人,也大慨是缺少了些甚麼吧?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財富價值觀與世代的矛盾

在香港,財富以外的價值觀,彷彿就是一種原罪。而財富至上主義就像是一種神聖,即或不跟從此道,也不可認為另有其他價值觀比它好。

香港奉行資本主義。意思是香港有很多政策是有利於經濟商貿活動,例如自由貿易、低稅率和最少政府干預等。事實上,即或沒有强調資本主義,各種典籍、傳說皆指出華人是最會搵錢的民族,甚至親身接觸多幾個香港人,都可知道「阻人發達,猶如殺人父母」並不只是戲言;而新年又有「恭喜發財」作賀詞,可見華人世界的價值觀就是發達。《五個小孩的校長》當中的補習天王(森美飾),聽到朋友呂慧紅(楊千嬅飾)成為快執笠的幼稚園校長,更有媒體報導,立即想到可以成為一種啅頭,就更想呂校長加入他的補習社。這種把不同事物皆首先從巿場學、經濟學思想的人,在香港可是隨處可見。如呂校長只想小孩有書讀,不想他們長途跋涉這種理想,卻往往被否定、漠視。

香港貧富懸殊。即使如此,貧窮人、學識不高者也希望自己的兒女能過得好一點,往往死慳死抵也要錢給子女讀書,然而,有很多子女受過高等教育後,就發現這世間還有其他的價值觀,例如可持續發展、「真善美」(《人生的意義》,殷海光著)、「香港人優先」等等,再加上了現今的政治環境只會使貧富這樣的困局更催使新一代人投身於財富至上主義以外的價值觀。然而上一代卻不知道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出國留學的子女,眼光放得更遠更大,最後無多受教育的一代無法接受新一代的思維和價值觀,然而卻又無法做到互想尊重和包容,這可說是香港內部矛盾的原因之一。

誠然,金錢可以換成很多不同的東西,但如果儲蓄大大超過自已的所需,「發達」又是否必須的呢?

(另外,有趣的是,有些老一輩的人雖然勸人做份薪高糧準的工,不重視其他產業,但是又恨惡李嘉誠之流賺「駛之不盡」的錢,此等富商可是真正做到借助香港政策和價值的人呢,可見矛盾不只在於人與人之間,自相矛盾也是有的。)

by 白小仙

參考:
香港慨況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圓周詩(廣東話版)

網上流傳普通話版,現我亦作一首廣東話版

生掟
一世一悟夠 易樂吾生悟 笨夠柒夠先 易心煩死路
pi=3.14159 26535 89793 23846
by 黑檀子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如果內地旅客數目在英國 If Mainland Visitor Number in UK...

看過《明報》的報道,文章寫到香港舉港英旗「驅蝗」,英國財相希望有更多中國旅客,編輯形容這是「諷刺」。事實上,這不是諷刺之餘,更是英國財相還未感到危機,試想想,英國的人口大約是香港的十倍,按這個比例去計算一下英國的旅客人次:

每年訪英的中國旅客 =      300,000
每年訪港的中國旅客 = 40,000,000
按英國比香港人口比例,因此乘十倍 = 400,000,000
相對於現時訪英比例 = 400,000,000 / 300,000 = 1333.3倍!

如果英國有如此多的內地旅客進出,那位英國財相肯定也不會再對內地旅客有何期望了。

參考:
明報:英想做內地客「首選目的地」
英國人口(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 of UK)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小故事 - M記數字遊戲



小白:一個魚柳包餐。
M記:33蚊。
小白:咁貴?唔好嘞,我要脆辣雞腿包餐。
M記:咁21蚊。
小白:再加一個魚柳包。
M記:魚柳包9蚊。一共30蚊。
小白:咁我唔要個魚柳包餐。
M記:你無叫魚柳包餐喎。
小白:魚柳包餐咪就係魚柳包、中薯條、中汽水囉!退番33蚊畀我得啦。
M記:哦~

小白:我唔要脆辣雞腿包啦,退埋果21.5蚊畀我啦。
M記:妖,混吉架!
小白:唔係唔係,我有野買架,退返畀我先啦。
M記:哼!(退返錢)
小白:我要買魚柳包餐。

以上無限重複,小白即可得到無限金錢。

(以上故事純屬虚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M記的邏輯實在違反地球人的常識,數學老師實在不能以M記來作實用題呢。

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年廿八怎麼不是假期?

今日年三十終於收爐,同家人食完團年飯,回到家中第一時間做甚麼?竟然是做家務!

自聖誕節假期後,等咗成個月左右就係新年假,其實都幾快既,但係耐何平日工作太忙,灰塵就積到一地都係,掃完一次又忽然飄多幾粒出嚟,激死人!再嚟就係洗左兩機衫,認真痴線!

年廿八係傳統「洗邋遢」既日子,將一年既野執乾淨、執企理,真係要做既話,一日都未必做得晒,但係清理完真係人都爽啲,點解今日唔係公眾假期呢?

by 黑檀子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趕美》- 兩伊最新局勢



附圖所見,《明報》把201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定義為「入侵」,實在是很貼切。比起「攻擊」,「入侵」一詞更包括了「征服」及「佔用」(不論有沒有使用武力)。美國當年攻打的理由薄弱,既不是為了「守護」,也不是為了「反擊」,更想藉口是「解放」伊拉克人。

當年美國總統布殊聲稱伊拉亞總統藏有大殺傷力武器,最後沒找到;又繞過聯會國的程序,直接攻打伊拉克;更聲稱會為伊拉克平民帶來解放與自由,根據我所見的,伊拉克國內仍是伊斯蘭的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鬥爭,「蓋達」組織仍然肆虐。美國發動戰爭到底為伊拉克帶來甚麼莫大益處?最重要的和平,我看不到。甚至乎,現在兩伊還有合作抗敵的機會,不是美國成就了甚麼,而是因為「蓋達」組織這個連伊斯蘭國家都反感的共同敵人。

回朔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曾經發生戰爭, 美國曾提供軍火予伊拉克,當年的統治者就是薩達姆,亦即後來美軍攻打伊拉克時候的總統。薩達姆雖然是國際間所認為的獨裁者,也敵不過美國政府偽君子。

所以,在白小仙眼中,美國政府可說是很適合戰爭販子這個形容的政權,既擁有最先進的武器,又在世界歷史背後為戰爭提供軍火,也參與外國紛爭,更主動引發戰爭。希望這國家的善良和平的人能夠更多,改變危害世界和平的歪風。

參考:
《明報》 蓋達奪伊拉克重鎮稱立國 美表明不參戰:這是他們的戰鬥
《我在伊朗長大》(《茉莉人生》) - 瑪嘉·莎塔碧 2007.